鄭麗君:未來人才必備的3種能力,你有嗎?

鄭麗君_攝影:廖祐瑲_Cheers雜誌提供

鄭麗君_攝影:廖祐瑲_Cheers雜誌提供

每個人都想追求自我實現,但在這個過程中,能不能同時利他?這會讓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廣度。

讀完這篇文章,你可以學到什麼:

1.一個能決定未來的人才,至少要有以下這3種能力。包括:全觀視野、利他精神、願景領導力。

2.上述3種能力,彼此間有個共通的核心基礎,就是「思辨能力」。思辨能力該怎麼養成?

3.閱讀使人充實,討論使人機敏,寫作使人精準。廣泛地閱讀、試著提出問題、回答問題,並在這過程中反覆思考,才是所謂「成功的學習」。

我們常常會問:「未來需要什麼樣的人才?」但真正更核心的問題應該是:「什麼樣的人才可以帶來未來?可以改變未來?」

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(Benedetto Croce)說: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。」意思是指,每一代的人除了創造自己的時代,也會藉由當代視野回望過去。我覺得未來型的人才,應該要看清楚自己的時代是怎麼來的。所以我想提出「近未來人才」的概念:當具有洞察趨勢的想像力,又能找到實踐的路徑,這樣的人才才能「接近未來」。

面對未來的走向,台灣人不能只當follower(跟隨者),要能回答世界所面對的挑戰,以更大的企圖心和視野來思考這些問題,並試著提出解方。

怎麼樣從過去「被決定」的世代,走到能「替未來做決定」的世代,是我在思考未來人才的關鍵。

作為一個能決定未來的人才,我認為至少要有3種能力。

能力1:用全觀視野,了解社會之事
首先,應該要具備「全觀的社會視野」,視野指的是怎麼看自己,以及所共同生活的社會。

常常有人說台灣缺乏國際觀,其實,不了解國際,也可能代表不了解自己。因為不了解自己,就沒有辦法看懂世界局勢的變化。

所以,國際觀跟所謂的全觀社會視野,說的是同一件事:我們不僅要知道其他國家發生什麼事,也要知道他們在思考什麼,才能回過頭來看待自己所處的過去、現在,進一步想像未來。

能力2:秉持利他精神,同理他人的處境
而社會視野的背後,其實是一種「利他精神」,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二項能力。

利他精神是未來重要的價值觀,也是公民素養的核心;每個人都想追求自我實現,但在這個過程中,能不能同時利他?這會讓你的人生有更大的廣度。

我常舉法國高中會考的哲學考題當例子,有個題目是這樣問的:「是不是一定要經歷不公平,才知道什麼是公平?」事實上,我們不可能親身經歷所有人的不公平處境,但人有同理心,能感同身受社會裡不同成員的處境,看到這個社群跟社會的需要。

所以,「利他精神」不僅是一種道德,也是種素養,更是改變或創造的動能。當你可以關照到更廣泛的社群需求,就可能從中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或創新之道。

能力3:發揮願景領導力,化衝突為協作
第三種能力,我認為是要在工作中磨練「願景領導力」。

我想像的領導力,不是要比團隊裡的人都要來的優秀,而是一種能夠看見並分享願景,在團隊中溝通協調,化衝突為合作,讓眾人往理想邁進的團隊工作能力。

過去擔任文化部部長期間,我常跟同仁分享:「我們不是來管理文化界,而是結合文化界的力量,一起進行文化治理,讓文化向前發展。」歷史不是一個人往前走100步,而是100個人往前走一步。唯有在願景領導力的特質下,才能傾聽多元、跟不同意見對話,然後跨越分歧、共享願景。

用核心思辨能力,廣泛地閱讀、思考

前面所提到的3種能力,彼此間有個共通的核心基礎,就是「思辨能力」。
擁有開放性的思考能力,才能認識自己並想像未來、看見與同理社會,同時吸收不同觀點進而達成共識。

有人會問,思辨能力怎麼養成?這絕對不是靠單一學科知識培養出來,得要試著提出問題、回答問題,並在這過程中反覆思考、詰問與討論,這也是我所謂「成功的學習」。

我覺得最重要的,還是廣泛的閱讀。所以我常在Facebook推薦書籍,正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在思考,經由不斷的追問與反芻,在某個時間,曾經思考過的觀點或知識會回過頭來找你,成為你的一種視野。

在數位時代,吸收的資訊都是片段的,能完整地讀完一本書更是難能可貴。為了鼓勵大家閱讀,我都會提到:包包不要只放手機,還要放一本書。零碎的時間除了滑手機,還能讀書。

哲學家法蘭西斯‧培根(Francis Bacon)曾說:「閱讀使人充實,討論使人機敏,寫作使人精準。」其中,閱讀是討論跟寫作的基礎,它是個陪伴你思考的過程,所以要終生學習,就是得不停地閱讀。也唯有不停地閱讀,才更能磨練人的思辨邏輯,培養未來人才所需的3種能力。

相關新聞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