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個職場生存守則,專業、好感度爆棚

身為Z世代,如何與跨世代的同事共處、並逐步適應職場?這裡有6項Z世代職場生存必修課。

如何與跨世代的同事共處_圖pexels.com_Cheers雜誌提供

如何與跨世代的同事共處_圖pexels.com_Cheers雜誌提供

個人自處

守則1:提高挫折耐受度,完成比完美更重要
忙碌、茫然是Z世代共通的關鍵字,如何管理情緒、安頓身心靈是Z世代踏入職場的必修課。

《來談談那些痛苦的事吧!》一書指出,職場菜鳥經常遇上「無法接受現實的自己」與「期待的自己」有巨大落差,於是掉進挫折感與負面情緒的深淵。

台灣大學會計學系畢業,26歲,已升任主管職兩年多的SHOPBACK回饋網行銷經理的葉芯辰,也曾因為求學時完美主義作祟,工作時無法接受自己犯錯。摸索了一段時間後,她才慢慢發現:與其追求100%的「完美」,能夠「完成」,過程中更具意義。放下無謂的糾結後,成就感大為提升。

守則2:吸收資訊速度快,急速學習應用
Z世代是數位原住民,尤其擅長吸收、轉化、應用資訊。葉芯辰建議,既然學習新知是優勢,就要善用,好贏得同事尊重與個人成就感。

她舉例,主管曾在週五上午分享區域案例,當天下午,她就把如何在台灣落地應用的方案提給主管,隔週一立即上線。這種蒐集資訊與規劃的速度感,果然令主管大為驚豔。

守則3:多點耐心、懂得適時鼓勵自己
對習慣在遊戲中破關打怪的Z世代來說,「即時回饋」是自我激勵不可或缺的要素。一旦組織缺乏相對應的機制,很容易讓Z世代覺得疲乏、無聊、不想再繼續。
問題是,把工作做深、做精、做通,都需要時間。除了企業該在管理上與時俱進,Z世代也要懂得從工作中適時擷取鼓勵自己的元素,培養耐心。

像葉芯辰從不輕言離職,即便頭一年主管離開,行銷部門只剩她一個24歲的女孩。當時足足有3個月,為了消化大量業務,她得工作到半夜。

支撐她熬過去的原因,就是發現工作能滿足她追求刺激與挑戰的一面,而且,獨挑大梁下,她在公司的能見度反而變高。像新加坡首度舉行跨國年度購物盛典「ShopFest嗨購狂歡節」,她在台灣不但能參與跨國協作,還擁有話語權,能推出在地方案。

與團隊共處

守則1:保持開放心態,聆聽他人看法
通常公司對職場新鮮人的期待,比起「聰明」,「謙遜」比重更高。因此「保持開放、真誠聆聽」的心態,會有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葉芯辰發現,當她開始站在主管角度看事情時,就發現當員工時的盲點。她反思,過往堅持個人意見,卻不被認同的痛苦,大多是因為心態不夠開放,沒辦法看見事情的全貌。

《你可以投身工作,但不迷失自己》一書建議職場菜鳥:「比起找100個站在我這邊的人,少樹立一個敵人會好得多。」有時候新世代會因為對現況不滿,不諒解很多組織運作的現況。比起單向、直觀的抱怨,不如多聽其他人的想法,了解事情成因,保持對不同可能性的想像。

守則2:大膽說出想法,勇於表達
對於站在職涯起跑點的Z世代,不管是事業或人生,大膽向他人請求幫助、輸出想法,是打造職涯的關鍵鑰匙。

有些制度較完善的公司,會主動提供培訓與導師制度。但如果組織內沒有,就無法向資深同事與主管請求幫助嗎?當然不是。事實上,葉芯辰在頂頭上司離職後,靠著主動向其他部門同事請益,養成自主提問和評估問題的習慣,才一步步自我培養成今日挑起主管職責的她。

《不快樂,就不是工作》作者干場弓子認為,年輕人要勇敢輸出自己的意見。練習在開會、與同事閒聊時,試著說出「我的想法是……」,將自己的感受、需要傳達清楚,職場前輩才能給予回應、對症下藥。

守則3:打造團隊社群感,建立合作精神
《教練》一書提到,工作時,如果感到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,能得到同事支持,就會更投入工作,生產力更高。

Z世代尤為需要社群,不管是個人建立的虛擬社群,還是在工作中擁有社群般的夥伴。相反的,缺乏社群感,感受不到同事的合作與打氣,是造成工作倦怠的主因。
上班與同事談公事是職責,而在公事之外的對話,才是一段關係的開始。交流彼此的日常與感受,談談較不敏感的私人生活,都有助於平衡緊張關係,培養互助合作的精神。

相關新聞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