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破年齡門檻 推動退休再就業
台灣缺工問題日益嚴峻_ Career職場情報提供_圖Lukas-Pexels
Career就業情報公司顧問 臧聲遠
在高齡化∕少子化的人口趨勢下,台灣缺工問題日益嚴峻。即使企業抱有年齡歧視,但迫於現實壓力,也不得不擴大晉用中高齡者,包括退休後重新再就業的中高齡者、失業的中高齡者、以及延後退休的在職中高齡者。
然而,不可能在一夕之間,所有行職業的年齡門檻都同時鬆動。不同條件的勞工、不同的行職業別,年齡門檻的突破一定有先後之別,有的快一點、早一點,有的慢一點、遲一點。在促進中高齡就業時,必須瞭解這個節奏。
退休後再就業的演進趨勢
中正大學教授崔曉倩針對2008-2017年間,「請領勞保老年年金後有就業投保記錄者」(即退休後再就業的中高齡者)所做的研究,得到幾個重要發現:
●退休後再就業者的比率一路升高,從2008年的12.98%增長到2017年的19.42%。
●退休後再就業者有很大部份是回到原本任職的事業單位,2017年時比率高達45.74%。
●比較退休後「有再就業」和「無再就業」這兩個族群,前者在退休前的平均年資和薪資都明顯高於後者。在退休前平均年資方面,「有再就業」者是27.09年,「無再就業」者是21.49年。而在退休前平均薪資方面,「有再就業」者是35,232元,「無再就業」者是29,066元。
●把退休後有再就業者,再分成回到「原事業單位」和轉到「非原事業單位」兩大族群,回到原事業單位者在退休前的平均年資為27.90年,退休前的平均薪資為36,711元,都高於轉到非原事業單位的人。
●從行業別來看,退休後再就業者佔該行業中高齡勞工比率最高的是「支援服務業」,即保全、旅行社、人力仲介等。
●原本中高齡勞工比率就偏高的行業,通常退休後再就業者的佔比也較高。除了支援服務業外,包括「營建工程業」、「運輸及倉儲業」、「不動產業」都是如此。但金融業卻是例外:雖然員工平均年齡偏老,但其中退休後再就業者所佔比率卻極低。
管理職∕高技術∕體力工較有機會
從崔曉倩教授的研究結論,我們可以衍伸出幾個推論:
(1)退休後順利再就業者的年資與薪資較高,意謂著管理階層和資深熟練技術人員,比較有機會退休後繼續受聘貢獻專長。但是從行業別來看,退休後再就業者佔比偏高的保全、營建、運輸倉儲等行業,都是體力性藍領工作居多,由於青年世代不願投入,年齡斷層造成從業人員嚴重老化,業界甚至必須聘用退休族群。綜括言之,高階(管理職∕專業技術人才)和低階(體力工)較有機會退休後再就業,而中階(非管理職∕無特殊技術的白領工作者)較為困難。
2015年行政院主計總處的《受僱員工動向調查》,也有類似的發現(見下表)。雖然調查項目是「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短缺員工考慮僱用年齡」,而非對於退休後再就業者的僱用意願,但同樣可看出企業面對中高齡求職者,比較願意接納高階(管理/專技)人才與低階(體力)勞工,對於中階人力的接納意願較低。
項目別 | 比率% |
主管及監督人員 | 70.2 |
專業人員 | 58.2 |
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| 53.4 |
事務支援人員 | 40.7 |
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| 50.2 |
技藝有關工作人員 | 50.7 |
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| 50.8 |
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| 60.1 |
與原事業單位維持良好關係
(2)退休後再就業的捷徑就是「走回頭路」,回到原先任職的事業單位。因此在退休前留下良好的工作記錄、退休後與老東家繼續保持關係至為重要。國內外各種研究都顯示,中高齡再就業最主要的求職管道就是「人脈關係」,其中與原事業單位的關係尤其是重中之重。所謂「人情留一線,日後好相見」,如果既能維持良好關係,本身又是管理職或高階專技人員,獲得「回聘」的機會就很大。
(3)退休後再就業不只取決於企業的僱用意願,也要看勞工本身的就業意願。例如金融業的薪資與退休金較為優渥,因此退休後再就業的比率極低,乃是情理之中的事。加以金融業不像機械業、營建業那樣,年齡斷層青黃不接非常嚴重,因此政府推動退休再就業時,實無必要將金融業列入優先名單,這是筆者與崔曉倩教授見解不同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