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合工作 一定要進辦公室嗎?新世代最埋單混合型態
面對混合工作下的職場新生態_圖片來源Shutterstock_Cheers雜誌提供
幾天在家上班、幾天進公司的混合工作模式,意外地受到年輕人歡迎,為什麼?面對混合工作下的職場新生態,主管又該如何應對?
新冠疫情雖然暫時消退,但Delta、Lambda變種病株陸續出現,員工為了安全,當然會想繼續在家遠距工作。這股聲浪之強大,讓Google與Amazon這類企業巨獸都不得不低頭,放棄恢復全面到班,讓員工自選每週到班天數。
另一項同時出現的變化,則是大離職潮。疫情意外地讓重複上班、下班的人們,終於有一段時間可以從辦公空間抽離,屏除每日通勤的麻煩與辦公室政治的干擾。靜心細思職涯意義與工作方式後,許多人因此付諸行動,揮別為了生計而一直忍耐的舊東家。
「在家工作」與「大離職潮」的背後意涵在於: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,一直是「資方主導」(Employer-oriented)職場,因為這場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,逐漸移向「勞方主導」(Employee-oriented),工作人開始擁有局部「工作自主權」。
以前,老闆告訴「我」何時上班、在哪上班;現在,「我」決定何時工作、何處工作。工作與生活不再是二選一的是非題,而是可以兼顧的選擇題,遠距工作就是選項之一。
第四次工業革命:遠距工作成共識
美國媒體最近紛紛開始討論,在家工作等遠距工作方式,是否將成為新的職場主流。
新聞評論網站Vox、商業雜誌《Inc.》、《富比士》、《Business Insider》都論斷,大辦公室時代已不復返,未來將是遠距工作的天下,甚至將遠距工作納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突破之一。
嚴格來說,只要員工會進辦公室,就不算遠距工作,應該歸為「混合工作」(Hybrid working):也就是某些天遠距工作,某些天進辦公室和同事一起工作。
美國史丹佛大學、芝加哥大學、墨西哥自治理工學院,在2020年5月~2021年6月針對職場生態的研究指出:
想要每天都遠距工作的人達到32.3%。每週願意到班的比例雖然還有21.6%,但希望到班日數減為4~1天的混合工作族,占了近半的46.1%。
工作人為何還是願意進辦公室?企管諮詢公司麥肯錫(McKinsey & Company)針對全球5,000名工作人的調查發現:
雖然有人堅持疫後繼續在家工作,但更多人認為,在家工作的負面因素太多,包括孤單與社交缺乏,壓力更大與工時更長等等。再加上不管工作或生活都在家裡,環境缺乏變換,也讓他們的職場意識愈來愈薄弱。
再者,針對員工進不進辦公室這件事,主管的想法也在改變。
以前的管理靠眼見為憑,看得到人才算上班。但經過疫情的強迫分離,現在的主管也開始接受,看不到人也可以達成業績指標。
麥肯錫的調查就顯示,「長字輩」主管對員工每週到班天數的期待值正在降低:
想要每週至少4天都看得到人的主管,新冠疫情前高達92%,疫後卻只剩下52%。
願意改成3天到班的比例,由8%增加到36%,甚至只要一天到班就可以的,也有12%的主管認同。結果顯示,混合工作也開始能讓主管接受。
勞資雙方的分歧正在縮小,進不進辦公室不再是「問題」,到班幾天反而成為可以討論的「議題」,混合工作成為主流,水到渠成。
年輕人爭取混合工作的3大理由
出人意料的倒是,通常認為最不想進辦公室的Z世代年輕人,其實最熱中混合工作。
英國媒體《BBC》的職場專題指出,Z世代想要混合工作的主要原因有三:
❶辦公室裡可以獲得前輩指導
麥肯錫合夥人之一、全球研究院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的主管蘇珊.路德(Susan Lund)表示,年輕人喜歡混合工作並不意外。
一方面,他們是數位原住民(Digital natives),所以遠距工作的技術問題難不倒他們;但另一方面,單靠數位工具是不夠的,他們需要實作歷練,需要前輩指導(Mentoring)。專門分析年輕族群的研究機構Springtide Research Institute就發現,Z世代最需要的是職場上的前輩。
❷到班有利自然發展人脈
奈及利亞的拉格斯商學院(Lagos Business School)學者尤金.歐胡(Eugene Ohu)告訴《BBC》:很多大學生寧可等到校園全面開放後再去念大學,正是因為遠距念書是真的都在念書,沒有同學吵吵鬧鬧的校園生活了。
對年輕人來說,到辦公室工作的好處之一,就跟到學校上課一樣,自然而然就可以認識新的朋友。除非是完全內勤,不然就有機會認識其他公司或不同領域的人。
相形之下,完全遠距的工作方式下,要透過網路了解一個陌生人,其實需要很多刻意安排,而且難以拿捏言詞分寸。
能夠全部遠距工作的資深工作人,多半因為之前已經建立好必須人脈,在家工作能避免辦公室干擾,對他們當然是最佳選擇。但剛入社會的Z世代,要不是跟家人同住,就是和人合租房子,到辦公室反而工作空間更為寬敞,也更能專心。最關鍵的還是,混合工作能給年輕人想要的自主權。
❸自主權讓工作成效提升
對於Z世代年輕人來說,混合工作的最大優點是時間運用更為彈性。除了可以自己決定哪些天進公司,哪些天不要;不進辦公室的日子,還能選擇心裡最想要的地方工作。
《BBC》以住在美國紐約的伊莎貝爾.里希登士坦(Isabelle Lichtenstein)為例,在媒體業工作的她,認為混合工作最能讓她發揮潛力,以自己想要的方式、自己想要的地點、自己想要的平台,呈現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。
《BBC》認為,Z世代更在乎生活的選擇權,而疫情又更強化了這種趨勢。如果Z世代的想法成為普世價值,那麼不僅僅是工作模式會出現重大改變,企業組織也會出現巨大變化。
那麼,主管們面對混合工作該做那些準備?
主管的3堂必修課
整理麥肯錫、澳洲的人資顧問公司瀚納仕(Hays)、《Business Insider》和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對主管的建議,有以下3點:
❶更全面思考,兼顧兩種場域
哪些工作一起做成效更好,哪些工作分頭進行更好?如何開會溝通更有效率,當面談還是視訊?如何衡量部屬到班與遠距工作下的績效?團隊是否該定期碰面,多久一次?當面溝通與視訊溝通的效果是否一樣好?
這些答案的影響範圍,不僅僅是疫情剛趨緩的現在,更是未來以後的工作常態。
❷更為部屬著想,強化人際管理
還能在辦公室面對面時,主管了解員工的方式很多,除了肢體語言,還有無意間聽到的對話,或是一起用餐時的交談。
但視訊對話時,經常只能看到對方的上半身。調查發現,多數遠距工作人面對鏡頭時,都會擺出笑臉,好像什麼事都沒問題,但關了鏡頭,臉卻垮了下來,因為工作中其實是有困難的。
所以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特別點出,「混工的弔詭」(Hybrid work paradox):混合工作下,當面互動的機會愈來愈少,但人際管理(People skills)卻愈來愈關鍵。遠距溝通中,旁敲側擊更為重要。主管不能只是聽員工講了什麼,還要仔細留心他們沒說出口的是什麼,並設法防患未然。
❸更明確的規則,擬定獎懲範疇
混合工作下很可能會出現一種怪現象:明明說好不進辦公室的人,結果卻意外出現了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擔心其他人頻頻出現在辦公室,會奪走自己的光彩。所以,主管除了要能制訂明確的目標,還要不論遠近都有公平的獎懲規定。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提到,當主管希望的目標很明確,且步驟分明時,不論到班或遠距,員工都知道每天要做什麼,不會浪費時間在表面功夫。
如果發現團隊步調開始混亂,就應召開全體會議,到班與遠距的同仁都要參加,把問題講清楚。
一方面要給出充分的空間與自主權,另方面,主管還要拿捏員工心態。雖然不容易,但只要做到遊戲規則明確、績效獎懲公正,混合工作也能井然有序。
混合工作下,哪一天不進辦公室最OK?
如果公司改採混合工作,並以4天到班為原則的話,哪一天遠距上班最好呢?不妨參考一下《經濟學人》的建議:
週一、週五:太過明顯了,這簡直在跟老闆說,我就是要連休。而且週一往往是一週的分配工作時間,週五下班前是收尾時段,這兩天不在,很可能錯過重點。
週二、週四:一般人都不喜歡上一天休一天,或是休一天工作一天。但好處是,週二與週四通常大家都在上班,所以看電影或去景點遊玩,通常沒人。
週三可能是最佳時間:一週時間等於平衡切割,週休完上兩天,放鬆一天,然後到班兩天再休兩天。
萬一公司可以讓大家遠距工作兩天,又該怎麼選?《經濟學人》的建議是,不要連續4天不到班,特別是週六〜週二,或週四〜週日的排法,這會被懷疑趁機休長假。因此,選擇週二與週四在家工作還不錯,因為主管每兩天就會看到你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