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廣台式生活美 傳遞在地文化特色

由於熱愛台灣在地文化,厝內透過設計,將台灣特別的文化符號轉換成實際生活用品,期待提供消費者美好的生活經驗,及喚起共同的人生記憶。

撰文◎Career就業情報 劉紋豪

  走進厝內(TZULAï)位於台北大安區潮州街的實體店,整體氛圍明亮且具設計感,最顯目地莫過於,大片透明玻璃窗印有「台式生活美」幾個大字,也呼應了厝內產品的核心價值──將台灣特有的文化符號轉為美感。

  用台語發音,「厝內」有其特別韻味,就是家裡面意思,蘊含著屋子內家人的情感和記憶故事,兩位創辦人是攜手創業的夫妻檔,現為厝內總經理許文鴻及品牌行銷總監吳怡蕙。

連結家族企業情感 成立本土品牌

  談及創業契機,許文鴻感性地說,要把時間軸拉回2009年。許文鴻大學念的是應用化學系,研究所則是念生物科技,曾在中央研究院做實驗兩年,負責做生物科技和新藥開發。他回憶,在30幾年前,父親是自行創業的家用品貿易商,主要業務為歐洲高端品牌設計代工,從小放學後,他就是在樣品室裡寫功課,各式樣品對他熟悉不過,可說是跟著家族公司和這個產業一起長大。

  「但我原本沒有要走這條路,2009年碩士剛畢業,那時候市場也有發生較大的變動,就是2008年底的雷曼兄弟的金融海嘯,是我爸做家用品貿易最艱難的一個關卡,我也面臨人生階段的轉換。」許文鴻坦言,當時他面臨人生抉擇,到底要出國念書,還是投入生物科技產業,或是回到從小把他養大的家族公司,後來他選擇了回家幫忙,從最基層的驗貨員開始。

  於是從2009年到2012年,他一步步在這個產業學習,也發覺在台灣有很多相當厲害的工廠,可能是在台中、彰化等地小小的鐵皮屋,看起來雖不起眼,但它所做出來的產品,都是在百貨專櫃或精品店陳列。

  他心想,這些工廠是很好的資源,既然擁有這些好的資源,但都是為人作嫁,都是國外的idea和設計圖,做的都是他們文化特色的產品,「為什麼沒有想做台灣的品牌?」這也是許文鴻2013年想創立厝內品牌的想法。 

花心力與工廠溝通 通路是最大困境

  在創業路上難免會遭逢困難及挑戰,許文鴻坦言,從有點子到設計圖,再從設計圖製造成實際產品,其間存在不小難度,尤其是在和工廠溝通時,要花比較多心力及時間,至今他現在還是維持一星期至少一天到台灣各地跑工廠的習慣。

  「有種不打不相識的感覺」,許文鴻形容,有些工廠其實很厲害,但一開始會很難溝通很辛苦,等堅持或突破那個難關之後,或他認定這個年輕人這樣做事不錯,反而會很挺你,每次遇到這樣轉折的時候,都讓他感到印象深刻。

  吳怡蕙則點出了實體通路是目前尚待解決的問題,「創業以來最大的困境,還是要回歸到台灣市場的現況。」厝內剛成立的前三年,也曾在實體通路有寄售,對方也想用心經營家庭用品這一塊,但因為國人消費習慣只逛不買,基於業務數字考量,進貨量也愈來愈少。

  通路太少,在品牌推廣上就會產生阻力,吳怡蕙說道。由於資金受限,也不可能在北中南廣設實體分店,對於創業者來說,每一分錢都必須小心花用,「第一我們不是像國外知名的品牌;第二消費者很難看到實體的東西,通路至今是我們推廣品牌很辛苦的地方。」

  推廣有質感的生活是厝內一直努力在做的事,並持續在做品牌的溝通和耕耘,吳怡蕙相信,之後會有重視設計感家庭生活用品的市場,並有對家用品較友善的通路,以及喜歡厝內產品的粉絲,他們會對傳統文化較為重視。 

挖掘更深刻的文化意涵 加強品牌傳達

  厝內的產品,承載了台灣獨有的生活紋理與文化脈絡,以自由組窗花鐵線收納籃為例,吳怡蕙說明,鐵花窗是台灣傳統建築的代表意象,但厝內團隊想得更多,致力挖掘出這個意象背後更深刻、跟生活有連結的意涵。

  吳怡蕙進一步闡釋,我們常常會經過房子外面的鐵線收納籃,看進去好像有一家人在看電視或準備開飯,或這家人會在鐵花窗上吊掛植物,甚至小學時會將清潔用具掛在上面,對很多來人來說,這是一種共同的記憶。而厝內想做的是「顯而易見的收納」,希望消費者能將個人重視的物品,放在漂亮的鐵線收納籃裡,「這是一種台灣文化記憶的轉換,變成生活中實際使用的物品。」

  展望2019年,厝內還是會持續嘗試做新材質的突破和開發,可以應用到家庭用品上,並對土地友善,同時要注重環保。

  此外,吳怡蕙提及品牌意念的傳達,是還想要加強的部分。所以今年會舉辦更多與消費者接觸的活動,比如講座或展覽,或是有趣的導覽,例如找老師來講解舊街道歷史,「希望這類活動更多,能把台灣的故事傳遞出去。」

相關新聞

Back to top 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