刻意練習 如何設定目標?5大原則讓你變高手!
「刻意練習」是廣受認可的學習法之一,在職場、校園都得到廣泛應用。然而光是練習還不夠,許多新手經常陷入「努力就有收穫」的幻想,怎麼做才能正確刻意練習?
2016年問世的《刻意練習》,打破了許多人學習的迷思,最有名的就像是「一萬小時法則」的誤解:以為無論哪種專業,想要成功的最大前提,就是要花一萬個小時的不斷練習。
《刻意練習》作者安德森・艾瑞克森(Anders Ericsson)被譽為「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」。他從心理學專業出發,認為學習時投入大量練習的確必要,然而更需要兼顧「質」與「量」。
艾瑞克森指出,2008年,在麥爾坎・提摩西・葛拉威爾(Malcolm Timothy Gladwell)著作《異數》中提及的「一萬小時法則」 ,誤解了他的研究成果。這讓許多人只專注於提升練習的「量」,最後卻落入「無效努力」的誤區。
努力為什麼會無效?因為當努力只是一種「自己以為」的心理狀態時,若沒有正確的練習方法,就會原地踏步、停滯不前。
所謂的「無效努力」,包括以下這3種:沒有目標的努力、分散注意力的努力,以及沒有回饋的努力。
「刻意練習」是廣受認可的學習法之一_圖freepik_Cheers雜誌提供
刻意練習》無效努力一:無目標的努力
「刻意練習」的目標,並不是「發掘」潛能,而是「打造」潛能,讓以前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。這如何做到?首先,必須改變現況,也就是脫離舒適圈,設定目標,往前邁進。
一般人在學習新技能時,不會刻意設立目標。學習模式往往是先大量接受來自老師、教練、書籍或網站的知識,到了「可接受」程度後,漸漸內化成自然習慣。
然而,一旦到達「可接受」的程度,很容易陷入「停滯期」,花更多時間「練習」也不會進步。這種無目標的學習法只能稱為「學會」,卻永遠無法專精。
想要專精,就得透過刻意練習,設立目標。
目標能帶來的威力驚人。哈佛大學在1979年調查本校畢業的MBA學生,問他們關於人生規劃的問題,並進行為期10年的後續追蹤:「有多少人,對未來設定出明確的目標?」
初始研究結果發現,84%的人沒有明確目標;13%的人有明確目標,但沒有寫下來;3%的人有明確目標,並有寫下來,包含詳細的執行計畫。
1989年,哈佛大學再次調查同一批學生,發現「目標設定」確有成效:13%有設定目標,但沒有寫下來的人,他們的收入比沒寫目標的人,平均高出2倍;3%有設定目標,且有寫下來、並訂出明確執行計畫的人,他們的收入比沒寫目標的人,平均高出10倍。
只有設定目標,才能稱為刻意練習。目標就像跑者眼前的標竿、鬥牛士的紅旗。工作者如果想在所處領域變成專家,就得設定清晰目標、長年投入精力,每一次練習都是「有意為之」。
刻意練習》無效努力二:分散注意力的努力
做事明快、一心多用,聽起來是令人稱羨的能力,但若用在學習上,卻是分散注意力的陷阱。
《極度專注力》一書中指出:「 人一旦分心或受到干擾,平均要花20分鐘以上才能重新回到狀態。」反過來說,專注可以創造最大效率。要讓刻意練習發揮百分百效用的方法,就是在練習時段裡,只專注做「一件事」。
透過專注,才能達成「心流」效果。當代最有影響力之一的匈牙利心理學家米哈里‧奇克森特米海伊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在1975 年,首次發表了他對「心流」(flow)的研究。
他指出,當人處在這種特殊的精神狀態時,效率和創造力都達到最高,以至於能忘記時間、疲憊等感受。
這項發表超過40年的研究,在許多個人成長的暢銷書都有提及,例如《刻意練習》、《恆毅力: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》、《深度工作力》,都不約而同介紹與應用了心流的概念,證明專注才是努力最佳的催化劑。
刻意練習》無效努力三:沒有回饋的努力
艾瑞克森說:「我從未見過有人不經長期密集練習就發展出超凡能力。」擁有「天賦」的天才們,只是比一般人更善於增強大腦與身體的適應力,採用正確的方式學習跟訓練。
一般人都認為考前拚命讀書,肯定能獲得好成績;然而,實際比較成績好的學生與成績普通的學生讀書時間差異,發現前者並沒有明顯超過後者,關鍵是出在「回饋」上。
成績好的學生善於從考試中訂正錯誤、尋找老師或同學解答疑惑,每一次的考試都能透過確實訂正,做到「考後一百分」。相較之下,成績普通的學生就沒有這麼重視回饋的必要性。
應用在寫筆記上也是同樣的道理。艾瑞克森指出,如果只是把腦子裡出現的東西通通寫下來,不過就是單純的「知識陳述」罷了。
想讓寫筆記的效果更深一層,必須釐清筆記的作用,有哪些重要的概念和想法值得記錄?讀筆記的人可以學到什麼?藉由思索如何將訊息更清楚地傳達給他人,能讓自己對筆記主題出現新的見解,這稱為「知識轉譯」。
不論是從他人身上得到的「回饋」,或是自我內在的「轉譯」,都是帶動進步的原動力。即使沒有老師指導,只要專注投入練習,用「模仿」和「揣摩」給自己回饋,同樣可以創造出「有效努力」。
刻意練習5大原則,從新手到高手的必經之路
「天才與庸才之間的差別不在基因、不在天分,而在刻意練習!」艾瑞克森在《刻意練習》前言開宗明義點出。根據他30年的研究發現,不管哪一領域的「天才」令世人驚豔,他們的發跡成長史完全可以提煉為「刻意練習」的結晶。
刻意練習的實踐原則只有5條:準備好所需的一切資訊、判斷問題出在哪裡、反覆驗證問題並自我測試、尋求外界對問題的回饋、維持高度專注。
1.準備好所需的一切資訊
這意味著,新手想培養的技能必須已經成熟,有一定數量的典範可供模仿,傑出者的表現水準和新手有極大差距。
也就是說,這個領域的專家知道該如何做,並已建立卓有成效的訓練方法,能為後續「回饋」的原則提供幫助。
2.判斷問題出在哪裡
艾瑞克森強調,學習不是「挖掘」潛力,而是「開發」。因此,刻意練習若要奏效,就要將問題拆解成更小單位,一一擊破。改變練習時的心態,從「被動」面對問題,改為「主動」解決問題,才能達到「刻意練習」的效果。
3.反覆驗證問題並自我測試
每一項更小單位的問題都深入剖析,注意過程中需要加強的部分。這個階段已經逐漸擺脫初學者階段,進入「知道有錯、但不知道錯在哪裡」的「熟手」。驗證的目的就是察覺需要自我糾正之處、移除任何會對刻意練習造成障礙的事情,通過反覆練習,累積到熟練的程度。
4.尋求外界對問題的回饋
只是機械式地重複做,將毫無幫助。《原子習慣》一書提到,每天都進步的威力,是透過「重複」發現自己的弱點,並聚焦加強改善,直到找出最佳策略。
因此,最好找到該領域的「高手」,也就是教練或專家,有效檢視自己練習的狀態,並給予即時回饋。若是沒有老師,「模仿」亦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回饋效果。藉由自我揣摩與典範間的差異,尋求回饋並改善。簡言之,就是「當自己的老師」。
5.維持高度專注
艾瑞克森提到,刻意練習必須投入百分之百的「專注」。
這是「一萬小時法則」的漏洞,多數人理解為等價交換:只要付出一萬小時,就會成為專家。事實上,這兩者並不等價,投入練習的時間必須先重「質」,再重「量」。要盡可能排除一切導致分心的事,才能每次提升一點點,獲得刻意練習的複利效果。
刻意練習致勝心態:你要當專家、行家,還是贏家?
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用專家、行家、贏家來形容成功的要訣:「複雜的事情簡單做,你就是專家;簡單的事情重複做,你就是行家;重複的事情用心做,你就是贏家。」
事實上,這3句話同樣蘊含了刻意練習的道理,將新手如何變成高手的過程說得清晰易懂。
接觸新領域、學習新事物,起初難免複雜難解,這時候,找到獨有的規律,事情就變簡單了;而熟能生巧,日積月累之下,就能反覆驗證,注意到他人未發現的細節,成為行家;而不論大事小事,都能始終維持專注,就是人生的贏家。
刻意練習的心態告訴我們:任何人都能成為天才,只要用對方法。如果陷入瓶頸,並不是因為沒有天份,而是練習的方式錯了。只要了解這一點,刻意練習就是按照自己的選擇,掌控個人命運與打造潛能的最佳解方。